top

LOGO

歷年發表稿件

台灣屈公病本土群聚事件-臨床案例分析

其他

壁報

台灣屈公病本土群聚事件-臨床案例分析

A local cluster event of Chikungunya in Taiwan - clinical cases analysis

背景(Background):
每年8月20日為世界蚊子日,主要紀念英國醫生羅納德•羅斯爵士於1897年發現雌蚊在人類間傳播瘧疾而設立的。屈公病亦是由蚊子傳播的病毒性傳染病,近年來在全球各地爆發區域性傳播,甚者影響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三的人口。
屈公病自2007年10月於台灣公告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後,除2013年29例確定病例外,其餘年度確定病例均少於15例,且均為境外移入病例。但就在2019年8月26日於台灣•新北市•中和區開始出現屈公病(Chikungunya) 本土疫情且造成社區20人之群聚感染,整個事件直至10月24日才解除。

方法與介入措施(Methods and Interventions):
本院因地緣關係自2019年7月起陸續接獲疑似屈公病個案,截至10月24日止共通報43例病例,其中11例確診,2名境外移入(緬甸)及9名本土病例。依據確診病例其基本資料、居住地、活動地、症狀及血液報告進行分析。

結果(Results):
基本資料:男女比2:9;年齡37~88歲(平均61歲)。
居住地:集中於內南里共6例(其中1例為境外移入病例),其餘病例則分散於周邊鄰里。
活動地:境外移入2例、國強嶺步道及其周邊7例、與確診病例住家相近2例。
確診檢驗:發病至就醫通報天數1~24天(眾數1天及7天);抗體檢驗確診6人,分子生物學檢驗確診5人;一採確診7人,二採確診4人。
症狀(依發生頻率排序):關節痛82%、發燒(≧38℃)73%、肌肉痠痛73%、關節炎45%、皮膚紅疹45%、噁心嘔吐36%、結膜炎27%、頭痛27%、皮膚癢9%、腹瀉9%。
血液檢驗(依發生頻率排序):WBC(白血球計數) 過低45%、Platelet(血小板計數)過低9%、Neutrophil(嗜中性白血球)過高36%、Lymphocyte(淋巴球)過低45%、Monocyte(單核球)過高73%、CRP(C-反應蛋白)過高45%,其餘檢驗無共通性。

討論(Conclusion):
由於台灣之外來移工及新住民日益增加,國際間往來頻繁,此波屈公病本土疫情與國際疫情流行國家(緬甸)相符,且中和區華新街又是著名的緬甸街,鄰近本土疫區管制範圍內,同年7~8月間共有2例自緬甸境外移入屈公病病例,故疾管署初步研判可能有其關聯。
本次僅針對確診病例進行分析,礙於收案數少,其分析結果雖不具有代表性意義,但仍可做為臨床參考。由於「新南向政策」之18個參與國家多為病媒蚊傳播疾病盛行國家,未來除屈公病外,茲卡病毒感染症…等皆有機會於台灣發生群聚感染。

會員專區

1.感管之友:帳號為您的身分證字號,密碼為您當初所設定的密碼。
2.正式會員:帳號為您的身分證字號,原始密碼為身分證字號後五碼加出生月日四碼。